感知融合大势之下,自主研发4D毫米波雷达商业价值激增

感知融合大势之下,自主研发4D毫米波雷达商业价值激增
2023-04-28 19:03:49浏览 10

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提升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感知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进一步凸显出来。在自动驾驶赛道一向高调吸睛的特斯拉近日宣布,下一阶段将为量产硬件系统加入4D毫米波雷达,这一消息无疑是宣告特斯拉将放弃长久以来的纯视觉感知路线,转而投向更加多元融合的感知方案。行业的目光,也再次聚焦到4D毫米波雷达上。


2023上海车展近日重磅开幕,作为今年车市首个A级大展,上海车展有着行业晴雨表和定海神针的影响力。纵观整场车展,具备强劲自主研发实力的智驾新势力悄然抬头,带来了感知领域新方案的崭新蜕变。


自研毫米波雷达崛起:聚焦智驾进化


成本大战中,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可谓绞尽脑汁:电池原料价格受大宗商品行情影响,成本难以把控,各个品牌似乎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造价高昂的激光雷达作为国产高端电动车的必备元件,成本直接反映在消费者的真金白银里;特斯拉方案最为青睐的摄像头成本偏低,但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依然略显片面。为了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性能,特斯拉和众多车企的目光,开始逐渐聚焦于性价比更高的毫米波雷达。


当下自动驾驶L4路径几经试水依然道阻且长,行业已经发现,更现实高效的考量是在L2+自动驾驶的的深化上继续发力。无论是从实用价值还是从研发周期和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出发,现阶段都更需要解决自动驾驶关键场景的问题,给予硬件降本增效的时间,给整车更有延展性的感知融合解决方案。堆料炒概念的粗放时代终是崭新蜕变,脚踏实地的技术开发与商业落地才是真刀真枪。


放眼全局,毫米波雷达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但在汽车上有所体现,也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威机构预估,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255亿元,CAGR为29%;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760亿元。市场容量方面,汽车、安防、交通是毫米波雷达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下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持续刺激毫米波雷达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未来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及毫米波雷达芯片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将为毫米波雷达应用带来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此外,安全法规的逐步健全也将进一步驱动毫米波雷达市场快速增长。


广阔的市场之外,是必须克服的技术壁垒。当前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中的95%由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有,然而,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智能化产业链上的毫米波雷达也终于迎来了自主研发浪潮,国内真正有能力的雷达企业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窗口期。


以首次亮相上海车展的智驾科技新势力复睿智行为例,成立不到两年,这家以感知融合为核心理念的企业已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实战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清晰的发展模式。复睿智行董事长王立普表示,作为在汽车行业深耕20年的老兵,他认为4D毫米波雷达在L2+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智慧出行开创美好未来的愿景,王立普选择与雷达领域的资深专家周轶博士联手,借助该领域海外20年的研究经验基础,复睿智行迅速步入4D毫米波雷达赛道,并组建起一支行业领先的全球化4D毫米波雷达研发团队。


去年复睿智行成功点亮中国首个搭载TI2944芯片的4D毫米波雷达,又迅速点亮了其他两颗4D毫米波雷达与L2+域控制器。截至目前,复睿智行已经有3款雷达成功完成自主研发。在此次上海车展上,我们能够看到复睿智行带来的两款车规级毫米波雷达:4发4收哥伦布4D毫米波雷达和6发8收毕加索4D毫米波雷达。此外,复睿智行自主研发的域控制器产品及迎合康养市场需求的生命体征监测雷达也同步展出,以科技勾勒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



4月19日,复睿智行掌门人王立普现身车展论坛,以《感知进化 场景重构——以进化的眼光重新审视智能驾驶》为主题,分享了复睿智行的商业理念。在分享中,王立普强调了感知在自动驾驶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作为先决条件,向生物级的感知系统迭代进化是通往未来的切入口;自动驾驶的实现,也将使汽车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成为出行场景的服务载体,继而重构商业模式。


自主研发+平台化思维打造三维感知


稍微了解一些毫米波雷达功能,便不难发现4D毫米波雷达极大弥补了传统3D毫米波雷达的局限性,不仅能够完成俯仰角的测算,探测距离和角分辨率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自动驾驶赛道占据多年C位的特斯拉以“摄像头+算法”的纯视觉路线著称,如今特斯拉将4D毫米波雷达加入即将量产的全新硬件系统,正是为了能够识别更广的可视目标和部分隐藏目标的距离、速度、高度、角度,同时也在装机成本上做出较为稳妥的控制。



无论采用哪种传感器组合,亦或是徘徊于国产和进口传感器的选择上,可以确定的是,想要实现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首先要完成传感器之间的融合。感知融合技术能够将各种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更加准确、全面的环境感知信息,从而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如何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如何提高安全和稳定性减少延迟?如何实现感知数据融合和分析的算法?针对这些问题,复睿智行提出了他们正在实践的三个维度:前融合算法,自研核心传感器4D毫米波雷达,以及自研高算力域控制器。


前融合算法是行业中较为领先的感知方案,即在原始数据层面把所有的传感器信息进行直接融合,根据融合后的信息实现感知功能。相较于后融合算法,前融合算法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高精度,避免对较小目标的错漏。前融合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算力与硬件层面,直接处理原始数据会消耗大量算力,同时硬件性能越高,才愈能获取更完善的原始数据。


在传感器问题上,复睿智行选择了自主研发,将毫米波雷达作为旗下的研发重心。据悉,复睿智行当下的自研雷达产品各项性能可以对标国际头部厂商最新一代产品,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复睿智行认为,有了对核心传感器的掌握,就能为打造更强大的前融合感知算法奠定优越的基础。自研4D毫米波雷达结合前融合算法,技术上更能够实现全路况、全天候、全场景和全目标的数据获取和精准感知。


另一方面,复睿智行一直以来的平台化思维也为融合感知系统的落地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据悉,复睿智行的域控制器基于高算力SOC芯片进行研发,支持多路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接入,与其感知融合算法形成软硬件的高度统一。不难看出,复睿智行基于4D毫米波雷达、前融合算法和域控制器三大维度,打造的是一套高性能、综合性、相对完整的感知方案,具备更经得起检验、更易于落地的生命力与市场适应性。



纵观当下智能出行领域,感知问题的优化已经不能一味依赖堆料来实现,更要依托关键场景,选择最适合的融合感知解决方案。随着各大车企和配件厂商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全球科技力量的共同助力下,量产4D毫米波雷达势必具备更广阔的商业前景,也为复睿智行这样坚持自主研发、投身感知融合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